從自我生活培養社會工作素養
前言
這篇文章的緣由是我擔任社工概論輔導課小助教,我今年延續去年出的一份作業,是要回家觀察家事對家庭的影響,請大家書寫簡單的文字,並且在這份看似小學生的回家作業中,試著表現出大學生的水準(去年有同學寫了整整三頁的家庭故事)。因為我希望,在學習既有的架構之前,先將自己對於家庭的敏感度提昇並且磨練出來,這是自己身上最重要的資源,也是別人永遠學不來的、課本永遠不會教的。當然,他們寫的都不錯,以下是我整理出來他們對於家事跟家庭之間的關係以及意義探索,並不是很完整的在討論,請留意這是從大學生(多半是大一)的同學身上整理出來的,有他們在這個成長階段的特殊處境與脈絡。
家事的功能
透過家事看見其他家庭成員做事的細節,你會才知道原來這一件事情要做好需要這麼多的功夫和過程,或著是你會欣賞某個家庭成員在作某見家事的樣子,比如說煮飯、洗衣服。
透過家事或家庭活動,讓成員有不一樣的互動氣氛,比如說聊天。也會營造家庭感。比如說帶來不一樣的影響,像是健康、疾病恢復。開心地復健跟孤獨地復健,你喜歡哪個?你會喜歡家人一起做什麼?
做家事可以用來表達心意,讓家人有一天喘息的機會,也可以看見別人的辛苦。有的爸媽也會透過買好吃的東西、買宵夜、切水果來表達關心。
做好家事可以紓壓,做家事的過程會流汗有運動過後的感覺,整理完家中雜物也換來清爽空間的好心情。
家事的意義
做好家事代表著有能力也會有信任感,就像是一個人一直爽約或亂做事情你會覺得他很胡鬧,或是不信任他。若是家人經常承諾做不到的事情,你可能會都想自己來,因為自己有能力了或是你不想讓事情搞砸,當然最差的,就是信任關係變壞了。
做家事好像也代表成長跟責任,主動作家事就會變成「乖孩子」或「長大的孩子」,那麼負擔這些事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轉變的?是離家的時候?還是從哪裡學習而來的呢?
做家事意味著家裡有人開始不能夠做家事了,意味著家庭成員的功能變化與式微,同時意味著分擔、省工,如同前面提到的能力和責任。
有的家庭在談家事好像會講求公平,家事裡的權力關係與分工道理是什麼呢?從何而來?是從爸媽的原生家庭來嗎?還是從文化的哪裡學習而來的?不要只歸因「從傳統」或是「一般家庭都這樣」,必須要仔細思量這歷史的變化。
家事備妥是不是可以讓人比較放心去做其他事情?生產和再生產的關係是什麼,為什麼做家事不是個「賺錢」的工作?
其他有關於家事
做家事是有報酬的,家長利用獎勵制度來訓練孩子做家事,效果如何?如果這是一種行為認知取向的技巧,那室友可不可以訓練?怎麼訓練?
有的人不住家裡,打了電話回家,這也在我廣泛的「家事」之中。有些人發現家人開始有不一樣的反應,從開心到擔心,從聊天開始問生活是不是有缺錢花用。也有人回想一些很久沒提起的記憶跟家庭片段,比如說打電話給很久沒見面的親戚。
還有一些同學原本就有在做家事,所以覺得沒有什麼,那你什麼時候開始做家事的呢?如果突然間不作的話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家人會不會關心你突然沒作家事的原因?提醒大家重點不是要求大家「理所當然的要去作家事」,而是去思考家事牽連的一切。「道德規範要求地作家事」這是小學生會寫的政治正確回答,但我要的不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