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107社會工作概論輔導課助教心得

最靠北社工
6 min readJan 14, 2019

--

這張照片是我和大一同學的課堂討論,討論對於社福系統的理解、社會行政在什麼的公家機關任職,社會行政和社工師考試的差別。會討論這個是因為隔週老師邀請社福中心的工作人員來演講,同學希望有點準備,後來他們決定詢問最慘的家暴案件。但據說演講內容多在談論社福系統怎麼受到選舉影響,以及公務人員的職涯。 攝於2018.5月

我上個學年帶了一個年的社工概輔導,這個學年也繼續帶。社會工作概論這門課是大一個總論導讀課程,授課彈性跟授課風格很看老師,畢竟社會工作領域相當多元,我想不是一本課本和一位專門領域的老師能夠概括的。至於輔導課,沒意外的話,明年應該不會繼續這個工作,但想分享一些我帶輔導課的設計。以下內容是改寫自學期末給一個學生的回覆,供大家參考一下。

社工概論與輔導課的關聯

輔導課並不是實習課,輔導課的用意是輔助社工概的課程,跟希望有實際演練實務的實習課是不同的。輔導課可以拿來加深知識上的學習,或是課堂與現實生活的連結。

我對輔導課的設定

我這兩年對輔導課的設定,我則是希望輔導課是可以協助同學在課業上、分組工作上還有課堂學習與生活的連結,甚至是數位工具的使用以及自我探索,比如說前幾週我會帶到圖書館導覽、進行小組動力遊戲和進行數位工具的綜合運用練習(如LINE群組+google雲端硬碟+手機的小組任務活動)。因為大部分的同學是大一,我得花很多力氣在協助他們適應大學生活。在這點上,沒辦法照顧到非大一學生的需求,因為正課的設定也是如此,自然不比針對特定主題開設的專門課程專精。
像工作內容、特定領域的特定角色,這一類的問題通常不會在概論的課程上獲得回答,但到大三的課程也不見得會直接回答,甚至在大三暑期實習的時候,也只是會帶回更多問題。
但我需要進一步說明,輔導課的進行方式。我特別希望同學學會表達和觀察生活,因為社會工作的知識是非常有「反身性」的(例如:社會工作幫助別人的方法,可以幫助自己嗎?或是反過來,我遇到的困難會不會是我幫助別人的困難?)。
如果已經修習過大二或大三的課,關於同學如何適應大一生活,這個正是「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及「兒童與青少年發展」的知識範圍;同學如何分組進行工作,動力如何發展,這是「團體工作」的知識範圍;我甚至直接在課堂上,安排時間讓同學小組進行討論特定主題或報告進度,這便是團體工作的實務。所以,觀察同學、洞察同學在大學的適應狀況、協助同學進行作業本身就是助人工作的實踐之一。
如果真的要用職業角色框定的話,這正是大學裡學校社工的切入點,只是大學學校社工不見得會做到這麼深入。大一的同學我希望他們體驗這個過程,而不明說,我深信身體記憶比背誦記憶還深刻。三十歲的經驗:我記得我大一做過什麼,但不記得上課上了什麼;而大二以上的同學,我覺得應該要有對這件事情的認知。

輔導課課程到生活延伸

社會工作並不像課堂課本上能夠概全的,比如說我因為同學選擇了LGBT婚姻的議題,我挑選電影《滿月酒》讓同學觀看。並且在讀影後的課堂上,討論了社工跟LGBT的關係,我們討論了一些社工可能可以介入的點,而有些機構是有在運用社工從事LGBT運動工作的,這些內容是我依照大家的學時狀況而補充的。特別是社工跟LGBT的關聯,通常大一同學的報告通常是不會直接提到,至少我這一年半來沒聽報告相關主題的同學提到過。針對這個主題,我還推薦大家選修鍾道詮和廖美蓮老師的課,這些內容是正課課堂沒有的,我想說明的是:台灣社工還有非常多正在發展但教科書或課堂上不能完全學到的事。又比如說我正在嘗試結合社會工作跟動物,或這是我們在普悠瑪翻車事件的時候跟大家介紹「醫務社工」。
總之,我個人的看法是:大學可以帶給你思考、帶給你心法。去思考什麼是「幫助」、什麼是「人群」,你自然而然的就會「帶著社會工作」去作「幫助的事情」。身為工作過的三十歲社工,也很必須很現實的告訴你,就算是同個領域的機構,在工作方法上也會大相逕庭,更何況是不同領域,在大學要學到直接的工作技巧其實是困難的。這不只是這堂課的問題,這是整個社工教育的問題。你可能會想要問:「為什麼我身為一個學生繳了學費還要想到這裡?不是應該老師們要想好嗎?」那我就要接著問:「你覺得大學是職業訓練所嗎?社工的訓練有沒有讓你學會思考, 思考如何把老師和同學放進社會脈絡裡考量?」

關於投入社工的職涯

如果你急於探索社工這個職業,我有個小公式,這個小公式其實我也在課堂的時候使用過:

「社工可以在_____的環境,面對_____的人群,他們有_____的需要,可以運用_____的工作方法來處理。」

也就是去找出社工可以在面對在什麼環境的哪些人可以做哪些事,進一步的去找尋「社工和xx」的關鍵字,看看機構裡的社工在作什麼,比如說「社工與遊民」、「社工與LGBT」、「社工與更生人」。事實上,這些工作也隨著時代在變化,很難定論。在社工概的課堂上,如果沒有同學的積極參與,會很難進到更深的學習,可能也就一直停在現象的表層。

安放個人的學習需要

在同學的期末學習評估裡,也看到了一些個人的學習需要,包括職涯探索、學習的整理、學習的個別計畫。若不是大一的同學,在這個立足點上,當然會需要跑的比大一遠、賣力,當然也可以選擇自己埋頭鑽研。
如果是後者,我想會需要同學自己在閱讀或學習要求上在多用點力氣,比如書說找書讀、找影片看,分享自己的閱讀。不過現在的同學都很不習慣紙本閱讀,數位或影像閱讀經常使用,但卻沒有精鍊識讀和閱讀的能力。
然而,「自己多花點力氣」不是說要所有事情都自己克服的意思,這點十分重要,既然你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需要,而且這個需要跟其他同學不同,那就得用不同的方式滿足,這個方式可能不是在課堂上聽課。
請求協助也是一種方式,這也是現在同學非常不擅長的──「溝通」,擔心自己講的對不對、有沒有批評的時候,卻忘了自己有沒有和對方接受到大致的意思。上課的帶領者也非常需要雙向溝通。我這兩年擔任輔導課和跟大三課程的助教,會私下詢問功課、建議、諮詢的同學實在是屈指可數(大三好一些,應該是因為大三是小班制的課程,大一在比例上則相對的非常少)。
而我在上課時都會要求同學作「氣象報告」,這是個請同學練習說他們這禮拜有沒有發生什麼重要的事、或是近期的心情、壓力的活動。進行「氣象報告」的原因也在此,很多同學是不習慣說而正在練習的。至少我在這學期裡,我從未聽聞有同學問我說:「社工可以做什麼?」,應對著課程報告分組的題目時也沒有這樣的提問。
在這樣的提問出來之前,我只能自問:「身為社工我可以為社概輔的同學作些什麼?」。當然,我也相信這個問題只是我跟同學溝通一直很不順暢,我一直期待同學們提出來討論,那麼這個成果就會先在自己身上,同時也會影響別人。

祝福語

在這裡跟社工的同學說:

「你們在練習說出來之後,這些都會有影響力,希望你們好好看重自己和自己所想、所說的。練習說、練習好好說。」

--

--

最靠北社工

有關於社工的奇怪討論 — — 陳懷恩(Chen Huai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