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能力與後殖民文化家系圖

最靠北社工
14 min readJul 25, 2021

--

文化能力與後殖民文化家系圖

陳懷恩、陳慧瑛(小小)

前言

這是為了 [向生馬鞍藤:台灣政治暴力創傷跨專業療遇協會] 設計的一個活動,這個協會關心白色恐怖與政治暴力帶來的後續影響,對於受難者、受難者家庭、台灣社會在威權後可以如何療遇,想要進行跨專業、跨領域的工作。

這個活動設計希望協助大家可以在這個複雜的台灣文化處境裡,有方法可以整理自身的多重文化,整理成自己的文化資源,而不是單一的文化認同。並且體察到文化的斷裂、失傳、失語或噤聲,可能是遭受政治暴力的影響。

本活動設計以CC4.0(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方式分享,提供給需要的助人工作者或其他工作者。如有需要說明或帶領操作,也可以留言或私訊 [向生馬鞍藤:台灣政治暴力創傷跨專業療遇協會] 粉絲專頁

CC4.0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一、目標

  • 提供不同途徑去接近文化議題
  • 提供新的概念與工具處理台灣後殖民/後威權議題
  • Practice 實踐/練習 專業工作中的文化向度--包括文化能力/敏感度/汲取/創造

二、文化能力的閱讀--多語言歌曲創作

珂拉琪的音樂專訪

珂拉琪的專訪裡面提到「文化會有很多不同的樣子」,在他們的創作之中,他們不以一個族群認同或是語言認同去創作,而是去整理了身上很多的東西,甚至去發現本身就是文化的混合種,這是很重要的自我接近途徑。像是下面這些段落,我們可以看到就算是非常外顯的「原住民身分」,事實上還是混合了很多東西,像是基督教或是日文。

「夏子浪漫地説,每個人會有很多生命經驗,這些經驗可能和他人重疊,如果你有共感到,那就是屬於你的歌。可話鋒一轉,她又道:「我不會那麼強烈地想要 follow 民族意識、本土意識這樣的趨勢。」「小時候常聽阿嬤呼她「なっちゃん(小夏)」,她以為那是自己的族名,殊不知只是「なつこ(夏子)」的親暱稱呼。當她要阿嬤幫她取個「真正的」族名,阿嬤卻説:這就是啊。阿嬤給了夏子對原住民文化的想像,可這之中,還包含日本文化。一直到長大她才發現,對阿嬤來說,日本文化也是自身文化的一部分。很多阿美族人會使用日文表時間,好比七點會說「しちじ」,而拖鞋稱作「solipa」也是從日語借詞:「像我爸爸叫做 Pitiro,其實就是聖彼得,因為他們信基督教,原住民就會把聖名拿來用。不管是基督教聖名、日文名字,或是像巴奈這樣的傳統族名,都是現代原住民的樣子。」「很多都市原住民如夏子,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感到焦慮,彷彿終其一生都是異鄉人。「可不論你身在何處,身為原住民這件事是不會改變的。」這名熱愛日本文化、身上流著一半原住民血液的女孩,在論文寫下結論:文化會有很多不同樣子。是啊,文化會有很多不同的樣子,生在這塊寶島上的我們或許最明白。而珂拉琪恰似用音樂實踐這句話,差異從來不該是衝突,只要適得其所,各式元素都能和諧輝映,那是他們心裡的烏托邦。」(徐韻軒,2020)

在最近中一些歌曲評析之中,評析珂拉琪的〈萬千花蕊慈母悲哀〉是在描述白色恐怖的時代背景(歪文系why_literature、張國勳,2021。朱宥勳,2021。)。這樣的創作,我們認為這是一種創造語言與文化的方式。另外政大黑音的越南華僑桃子,利用越南語和台語、華語創作嘻哈音樂,也值得仔細聆聽,像是〈旋轉木馬〉跟〈水蜜桃偵探社〉(徐韻軒,2021)。音樂人馬世芳(2021)更是在臉書上評論「金曲獎還要繼續堅持用語言分類嗎?」,凸顯了台灣當下在歌曲/文化創作的後殖民處境。

讀完這些文章當然不會立刻長出文化能力,需要醞釀一下,透過聽這些歌曲,感受一下這種多語言的處境。感受一下,語言、歷史、認同之間的變化關係,像我心裡偶爾會有這樣的內心爭戰:「我不會說A語,那我是台灣人嗎?」、「我說A語就夠台灣人了嗎?」、「我會了A語言,就要捨棄B語言嗎?」、「我是誰,我要說什麼樣的故事?」。

在學院裡面的助人訓練,或是台灣目前的教材,都很少提及怎麼處理/面對/相處在這種複雜情境之中。特別是處理認同的部分,不論是在個人認同心理學、或是族群認同等等的教材,都會談到無法建立認同的原因,但都很少提到後殖民的認同處理,這種特殊的「混種」,必須用不一樣的方式談論認同,甚至改用非「產生認同」的方式來安頓自己。我引用張君玫(2016)援用史碧華克所指出的後殖民處境:

在帝國主義的歷史過程中,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間的界線會發生質變,但幾乎不會瓦解成平面的重組遊戲,也很難單純成為某種跨界的平等合作關係,甚或痛苦的分享。如果有痛苦的分享,也不會是均質的,而會比較貼近於法農在黑皮膚白面具中所指出的,童一份壓迫關係中不同權力位置的精神官能症(法農2009)。史碧華克強調殖民暴力往往是一種「授能的侵犯」(enabling violation)(Spivak 1996: 128–129),在破壞與掠奪被殖民者的同時,也意外賦予或造就後者培養出另外一些能力,尤其是那些和所謂現代性或現代化相關的能力,比如印度的英文和火車,以及啟蒙的科學發展和民主的政治可能性。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二元對立或許不再那麼絕對,換言之,我們無法有效使用二元對立來解釋很多更細微的主體化運作。然而,這並不表示他們之間原先的界線產生了某種更難處理的複雜化質變,需要創新的概念工具去掌握,而不是拘泥於先前的對立模型。這種複雜化的質變,如同生物學上所說的共生,或史碧華克經常強調的共謀關係,乃是後殖民知識分子所必須正式的處境,同時也是我們必須持續努力的理論工作。

三、文化家系圖、後現代取向的家系圖相關閱讀

示範:Allison Leone (2011) Cultural Genogram.

家系圖(Genogram)是社會工作個案記錄中常用的工具,但除了記錄評估所需要的資訊,這個工具很少被實務工作者拿來作為與案主的溝通工具。在不同地區發展的特定家系圖,如文化家系圖、性家系圖、多元性傾向家系圖、靈性家系圖比較少被台灣的工作者使用。

Hardy, Kenneth 和 Laszloffy, Tracey (1995) 首次發表文化家系圖的概念,並用來檢視混血家庭與移民家庭的狀況,並且搭配一系列的問題來檢視文化認同,用於家族治療之中。Shellenberger, Sylvia 等人(2007) 指出文化可能會影響到病人看待疾病的態度,進而建議醫學教育裡學習文化家系圖,以便可以了解文化對治療疾病帶來的影響。Bryan Warde (2012) 是直接表明了雖然文化相關的概念,包括壓迫、性別角色、家庭教養風格、社經地位等等的概念在學院裡常常直接教授給學生,但學生卻幾乎沒有演練的機會,可以在課堂上透過互動的方式練習文化敏感度

Taylor, Elizabeth 等人 (2013) 運用了家系圖並發展了後現代取向及另類的治療方法,包括外化,或是特質、資源的視覺化,並且發展出治療性社群網絡頁面、支持樹和變形蟲等等的青少年與兒童工作技巧。Mosgaard J. 和 Sesma-Vazquez M. (2017) 則更進一步的指出後現代取向的家系圖應用與傳統的有所差異,特別是傳統家系圖注重這種生理基因的標示而鮮少去描述不可視的向度,如特質或家庭敘事,並強調可以讓服務對象主導家系圖的繪製與敘事,讓治療師和服務使用者的聲音同時並存。

這次會採用家系圖的原因,是想在藝術/文化創作與專業工作這兩條線上都能夠有所幫助,發掘自己身上的資源,貼近自身和自身所處的這個文化,並鼓勵我們將這些東西應用在實務工作與生活之中。這也是懷恩在動物社工工作坊裡面常常採用的技巧,先讓動物在家庭系統裡「現身」,讓關係視覺化並且重新被認可,進而成為工作者本身的資源,再融入到工作者的工作之中,甚至是生活之中。小小則有發現,大部分的助人工作者可能對於這種材料的處理、轉換、體驗、感受比較陌生,這種非語言的交流方式會讓他覺得沒有結束,但這是一種表達的方式

四、後殖民文化家系圖繪製活動

概念上,文化家系圖是針對民族、移民等文化認同的血緣/生理跟文化的關係,後殖民文化家系圖的設計,在文化主題上沒有血緣那麼明確,但我們挪取了文化的精神,從血緣的分支挪動位置,進一步看到失去和擁有的文化元素;後現代的概念被拿來追尋家庭的文化精神,雖然台灣家庭好像很少談論這樣的家庭內涵,我們也認為這種缺乏可能是文化破壞的後續影響,希望透過這個活動加以檢視。同時後現代取向家系圖也被來處理威權的外化,而不是只處理家庭內元素的外化

  1. 需要準備的材料:至少一張白紙、彩色筆、一支好書寫的筆
  2. 繪製安全與前言:
  • 繪製後殖民文化家系圖可能會涉及到一些家庭議題,請大家斟酌,若是團體活動,應在感到安全的狀況下分享(像是分組分享而不是全體分享)。
  • 如果你有一些家庭議題或是個人正在經歷的狀況,儘管嘗試了不同的方向切入(擁有的/缺乏的、和諧的/衝突的、創造的/破壞的),以至於你無法深入討論這些,可以擺放一陣子在回來畫畫看。如果是團體分享,建議可以告訴大家你有這樣的狀況,並且傾聽其他人的文化故事,可以的話請也不要吝嗇給予回饋。
  • 文化可能不是我們熟悉的向度,甚至有時候過度的嚴肅化或神聖化,但我們盡量練習就好,練習把文化當成是我們的資源和我們的基因之一,像是迷因(meme)一樣。

3. 繪製的步驟:依照標號順序逐一個在白紙上繪製,可以搭配預覽圖的照片參考繪製:

後殖民文化家系圖的繪製步驟:家族成員、族群、遷徙居住地區、語言、特質和傳承的文化、威權統治大怪物

(1)家族成員:至少繪製手足、父母與祖父母(至少有七位),其他家庭成員可隨意繪製。

(2)族群

  • 請繪製於成員符號內本身的色塊
  • 國-美日韓/族-漢滿蒙回藏原/民系-閩客粵/原住民族-16族或更多

(3)遷徙居住地區

  • 請繪製遷徙的背景色塊,盡量用淡一點的顏色,一個色塊代表一個居住地
  • 盡量不要以本省外省,請用更清楚的居住地或遷徙史來標著,比如說青島到台北、胡志民市到南港、雲林到高雄等等。

(4)語言

  • 請在成員旁邊標註這個成員會使用的語言字母,比如說A、ㄅ、あ、ㄱ、ก。
  • 如果有沒有自己專屬文字的語言,或是與其他語言使用相同符號的語言,可用其他明顯的符號代表,比如說台、粵、德、越Việt、手語,等等。
  • 讓家庭不要僅限一個語言,而盡量檢視多語言(口說、書寫、非口說),這會有助於我們查看家裡的語言斷層或文化多元性的契機點。

(5)特質、傳承的文化

  • 可以用任意的圖案表示
  • 家族的精神、性別特質、對文化的開放度、食物與飲食習慣、家族歌曲…等等,可以選擇兩~三樣或更多。

(6)威權統治大怪物(或是殖民文化大怪物、現代化大怪物)

  • 請繪畫一隻大怪物,把大怪物放在任何位置
  • 考量到殖民統治、威權統治的後續影響,族群認同的單一化、文化的抑制、人際信任的破壞、家庭處境、壓迫與創傷等等,甚至可能讓你在檢視家庭中的「特質、傳承的文化」有困難,我們需要讓這至大怪物現身,聊聊這個大怪物對我們家庭的影響為何。特別是如果你如果還在找尋一些途徑接近你想要了解的歷史、文化主體卻無法靠近時,我們必須檢視是否是這個大怪物阻擾了你,而非你的家人阻擾了這些事。

4. 討論

  • 家庭裡的族群有沒有還想探索的文化面向?
  • 遷移史對家庭的影響為何?
  • 哪些文化元素被傳承下來了?哪些又中斷傳承了?
  • 身分認同/文化認同從哪裡來的?有或沒有跟上述的文化元素有關嗎?
  • 每個成員的多元文化接觸機會多嗎?像是哪個成員學習新的語言是該成員所處的時代背景下,認識多元文化或是取得文化優勢的機會?
  • 是否有重新組合這些文化元素的能力?
  • 威權統治大怪獸/殖民大怪物對家庭的影響是什麼?或是怪獸/怪物怎麼阻擾你/妳認識文化。
一個後殖民文化家系圖的範例,其家庭為虛構。

參考文獻

朱宥勳使出人生攻擊! (2021年4月23日) 珂拉琪〈萬千花蕊慈母悲哀〉外表看似跳躍,結構卻過於常人的歌詞|聽歌職業病 [影片]. Youtube. https://youtu.be/1DR8CHdKrYM歪文系why_literature,張國勳(2021)【音樂】歌/詩中的白色恐怖:珂拉琪〈萬千花蕊慈母悲哀〉與客家女詩人杜潘芳格〈平安戲〉。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8153徐韻軒(2020)【專訪】吼腔、和風、原民合唱,一幅無法定義的拼貼搖滾:珂拉琪。https://blow.streetvoice.com/51047/徐韻軒(2021)【吹專訪】台越混血饒舌 — — 桃子A1J:要說我有什麼特質的話,那就是適應能力。https://blow.streetvoice.com/55624/張君玫(2016)後殖民的賽伯格:哈洛威和史畢華克的批判書寫。群學馬世芳(2021年7月8日)終於等到這樣的歌手了,請問金曲獎還要繼續…。[貼文分享]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shihfang.ma/posts/10158287556957543Bryan Warde (2012) The Cultural Genogram: Enhancing the Cultural Competency of Social Work Students, Social Work Education, 31:5, 570–586, DOI: 10.1080/02615479.2011.593623Hardy, Kenneth & Laszloffy, Tracey. (1995). The Cultural Genogram: Key to Training Culturally Competent Family Therapists.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21. 227–237. 10.1111/j.1752–0606.1995.tb00158.x.Mosgaard J., Sesma-Vazquez M. (2017) Postmodern Approaches in the Use of Genograms. In: Lebow J., Chambers A., Breunlin D. (eds) Encyclopedia of Couple and Family Therapy. Springer, Cham. https://doi.org/10.1007/978-3-319-15877-8_829-1Shellenberger, Sylvia & Dent, Marie & Davis-Smith, Monique & Seale, J. Paul & Weintraut, Roberta & Wright, Tamara. (2007). Cultural Genogram: A Tool for Teaching and Practice. Families, Systems, & Health. 25. 367–381. 10.1037/1091–7527.25.4.367.Taylor, Elizabeth & Clement, Madeleine & Ledet, Ginger. (2013). Postmodern and Alternative Approaches in Genogram Use Wit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reativity in Mental Health. 8. 278–292. 10.1080/15401383.2013.821928.

--

--

最靠北社工

有關於社工的奇怪討論 — — 陳懷恩(Chen Huai En)